1928年3月20日清晨,共产党人夏明翰被押往汉口余记里刑场,当国民党反动派问他还有什么话说时,他挥笔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随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夏明翰,字桂根,1900年出生于湖北秭归。夏家几代为官,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尽管家境优渥,但夏明翰从不以“夏府少爷”自居,还时常帮助家里的佣人、同情贫苦的百姓。
夏明翰少时酷爱读书,怀有“工业救国”的理想。1917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在校期间,他接触到进步思想,与蒋先云等同学秘密组织、参加了声援五四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游行示威。然而,夏明翰的这些举动让祖父夏时济十分气恼,一些富商、乡绅也勾结起来要求他对孙儿严加管教。这些羁绊让夏明翰决心与封建家庭决裂。1920年,他毅然离开夏府,放弃优越的生活,踏上艰苦的革命道路。
在何叔衡等人的帮助下,夏明翰来到长沙。其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报刊,还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结识了毛泽东,成为毛泽东等人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第一批学员。1921年,在毛泽东、何叔衡的介绍下,夏明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夏明翰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负责农委工作。为了更深入了解农民的情况,他经常到长沙、平江、浏阳、湘潭等地作调查研究。他十分注重对农运干部的培养,将他们派往广州“农讲所”学习,同时还在湖南的一些县、区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
党的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从武汉回到湖南,准备发动秋收起义。夏明翰在起义准备过程中负责联络工作。他装扮成农民、商人,奔走于长沙郊区,向党的基层组织宣传八七会议的决定,组织农民武装。1927年10月,夏明翰领导发动了平江、浏阳的农民暴动,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1928年初,夏明翰被党调往湖北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他深知此行凶多吉少,临行前,他向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告别,并赠予妻子一颗红珠,附诗云:“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善抚幼女继吾志,严峻考验不变心。”
1928年3月18日,因叛徒告密,夏明翰在武汉不幸被捕。敌人对夏明翰施用了种种酷刑,竭力劝他投降,但夏明翰始终视死如归,决不屈服。在狱中,他用颤抖的手拿起半截铅笔,分别给母亲、妻子和姐姐留下了诀别信。
他告慰母亲:“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
他嘱托妻子:“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他向姐姐明志:“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1928年3月20日,夏明翰壮烈牺牲,他留下的那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是共产党人坚守信仰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激励了无数后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他的四妹夏明衡、五弟夏明震、七弟夏明霹、外甥邬依庄也先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可谓“誓将真理传人寰”。
听读:夏明翰
在上海国民党龙华监狱墙壁上,有一位共产党员当年留下的诗句:“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是无数龙华革命烈士英勇不屈精神的写照,罗亦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罗亦农,湖南湘潭人,1902年出生。14岁时,罗亦农考入由美国人开办的益智学校。由于不愿意听神学课、不满教会对学生活动的诸多限制,他多次不顾禁令冲出校门参加反日游行活动。1919年夏,在五四运动和进步思想的感召下,罗亦农只身离家来到上海求学,并在那里接触到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文章。
1920年8月,罗亦农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由上海党组织选派,他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起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莫斯科期间,罗亦农担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大力抓党的建设,为培养和输送我们党早期的领导骨干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5年3月,罗亦农回国,被中共中央派赴广州参与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会议结束后,他留在广州,任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委员,负责组织和领导群众的反帝斗争。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后,罗亦农一直奋战在最前沿:他多次起草传单鼓舞工人斗志,协助罢工委员会妥善安置进入广州的20多万香港罢工工人,还多次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分子到罢工工人中做工作。
1925年10月,罗亦农被中共中央调往北方区委党校主持工作。虽然这期党校只办了短短3个月时间,但收效甚巨,它为全国特别是北方区培养了一大批得力干部。在此期间,罗亦农高超的理论水平和杰出的组织才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6年秋至1927年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发动和组织上海工人,连续举行了3次武装起义。由于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和准备工作不充分,前两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为吸取教训并加强领导,在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前,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合成立了起义最高领导机关——特别委员会,罗亦农任委员。1927年3月21日,特委发动上海工人总罢工,并随即转为武装起义。经过30多个小时的英勇战斗,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巨大成功,工人阶级占领了上海,并成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在这3次武装起义中,罗亦农倾注全部心力,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努力加强和扩大工人纠察队力量,秘密组织武装训练,并奔走各方做好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
1927年,在党的五大上,罗亦农当选为中央委员。之后,他又在党的八七会议和11月扩大会议上分别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不幸被捕,6天后,在龙华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成为第一位牺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牺牲后的第二天,上海《申报》刊文称:临刑前的罗亦农“身穿直贡呢马褂,灰色哔叽长袍,衣冠甚为整齐”,“态度仍极从容,并书遗嘱一纸”。他留下绝笔:“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5月30日,中共中央在《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专文《悼罗亦农同志》:“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罗亦农毕生追求真理,即使在生死关头也毫不动摇,鲜明地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罗亦农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他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听读:罗亦农
(来源:党建网 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