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的一首《过故洛阳城》,道尽了这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帝都之过往。这个长期站在历史中央的华夏古都,为何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步步走向衰落呢?
1 大唐荣光之后
洛阳的历史,总是与百里之外的长安有着难以割舍的兄弟关系。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原王朝在考虑都城位置时,经常徘徊在关中平原与洛阳盆地之间。
▲图/中国八大古都
其实洛阳的中心地位,在夏商之际便已奠定。代表夏文化核心的二里头遗址,与商代第一个都城西亳,就坐落于洛阳盆地之中。华夏文明的曙光,其实最早便是绽放于伊洛之间。
▲图/洛阳附近考古遗迹
当关中稳固之时,扩张型的中原政权倾向于定鼎在千里关中沃野。
据西北而制关东
▲图/关中平原
而关中经受战火之际,守成型的政权则会将关中作为御敌前线,将都城设在较为安定的洛阳盆地,这一规律自周汉沿至隋唐,无论是定都洛阳的两大魏国(曹家与拓跋氏),还是建都长安的后秦北周,都践行了这一北方政权的固有选择。
▲图/洛阳盆地地势
隋唐时期,关中平原的水运条件日渐下降。定都长安的杨李两家基本都以洛阳为东都(在隋炀帝与武周时期甚至直接以为都城),利用隋唐大运河中的通济渠,将洛阳作为粮仓与餐厅。
每年定期带领文武百官迁徙到洛阳“就食”
洛阳虽然地处豫西,周边被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嵩山与邙山逆时针环绕,然而境内水系同样纵横交叉,涧水、洛水、伊水、瀍河与黄河相互环绕通联,形成了良好的水运网络。再加上外有通济渠配套的大运河水系加持,洛阳的核心地位愈加不可动摇。
▲图/隋唐大运河
然而,以长安洛阳为核心的双城时代,终究是以大唐盛世为前提的繁荣故事。
▲图/洛阳城隋唐国家遗址复原建筑—天堂与明堂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随着安史叛军的蜂拥而至,洛阳成为叛军与唐军拉锯的战场,宫室城郭惨遭战火洗礼,然而,这却仅仅是浩劫的开始。
致命的劫难发生在大唐最后的岁月里
公元885年,洛阳城被黄巢叛军余孽攻占,其将领孙儒率军大肆掳掠后焚毁洛阳城,将洛水两岸的隋唐洛阳城化为丘墟。
▲图/隋唐洛阳城
2 五代沧桑
公元904年,朱温一把火烧尽了长安城,唐昭宗在胁迫之下,迁都到了百废待兴的洛阳。然而此时的洛阳,就好像行将就木的唐王朝一样,在回光返照的荣耀下,享受着最后的都城荣光。
此后,洛阳与长安的双城时代宣告剧终,长安城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洛阳的命运自然也自难保全。
公元907年,朱温代唐自立,建立后梁,定汴州(开封)为都城,开启了开封核心时代的序幕。不过,五代的烽烟之中,洛阳仍然与开封保持了数十年的双城模式。
洛阳时而为西都,时而为都城
后梁、后唐都曾经将洛阳置于都城之位
然而,大唐的荣耀之后,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向东南迁移之势已成,处在黄河中游的洛阳盆地也丧失了作为都城的经济区位要素。
▲图/第一个建都开封府的后梁政权
3 洛阳迟暮
真正让洛阳从神坛上跌落的是大宋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自幼生长在洛阳火烧街夹马营中,这座城市是他的父亲赵弘殷建功立业的圣地,他对于这座处再豫西古城有着故乡的依恋。
他主张以洛阳为都城,利用关河之固,以邙山北阻黄河,太行山北扼幽云,有利于节节抗击对抗北方的辽国骑兵,这较之一马平川的开封优越不少,而他的弟弟赵匡义则出生在豫东开封城是宋朝高层中豫东派将领的代表。以他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习惯了开封的富饶生活,主张以开封为都城,可以更加方便享受江淮的财货。
于是,洛阳与开封的双城决战到了最后时刻,宋太祖迫切迁都洛阳。
于是仿效北魏孝文帝南巡定都洛阳的故事,摆驾西巡,拜谒父母葬地永安陵,重修宫殿城池,迁都之意跃然纸上。不过,承平日久的宋人终究不愿再定鼎四塞之地的洛阳,以晋王赵匡义为首的群臣集体反对。宋太祖难违众意,不得已东还开封。当年的开封皇宫中,烛影斧声,这个深爱着洛阳的帝王,怀着回归洛城的遗愿,暴毙于寝宫之中。
赵匡胤兄弟二人的权力争夺,豫东新人与豫西老人的权力之争,隐藏在洛阳开封的都城之争中,最终,开封成为了这场对决的赢家,最终,洛阳成为了历史轮回的故人。
▲图/北宋疆域图
北宋中期,范仲淹特意提出
“天下无事则居汴,天下有事必居洛”的建都名言。然而,久居开封的北宋皇室,早已习惯了居住在东京汴梁的优渥生活,将这个居危思安的忠告置于脑后,最终酿成了靖康之变的惨剧。
▲图/清明上河图
洛阳的衰落归根结底在于,洛阳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已经不适合充当宋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尤其是中唐之后,北方战火不断,士民南迁,经济中心已经趋向江淮一带。幽云十六州的丧失,西北诸州的沦陷,又大幅度削减了北方的战略空间。方便获取税赋支应的汴州,更符合宋朝统治集团的利益。
▲图/开封府与大运河
因此进入宋代之后,洛阳只能徒留西京之名,空自成为文人志士凭吊古今兴衰的所在,再无帝王之气。
4 繁华之后
终北宋一世,洛阳为西京,然已成虚名而已,随后的女真统治时代,洛阳仅仅作为军事要地而存在。自元朝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
公元1368年,明军一路北上,先克汴梁,随后西指洛阳,常遇春、徐达领军对阵蒙古骑兵,在洛水北岸展开激战,最终大破蒙军。在靖康之变的二百余年后,洛阳重新回归汉家。然而,洛阳的黯淡已经不可避免,终明朝一世,洛阳都仅仅是下辖一州(陕州)十三县的河南府治。
▲图/明代河南府
到了清代,洛阳的地位继续下滑,满清贵族在经历三藩之乱后,发现关中与洛阳的战略联动地位依旧重要。洛阳城所在的河南府,西控潼关、陕州,东扼虎牢险关与嵩山峻岭,一旦发动叛乱同样有肘腋之患。因此,清政府将河南府析置陕州,洛阳西部门户丧失,辖地丧失一半。
▲图/清朝河南府
5 今朝洛阳
民国以降,洛阳的地位,曾经因为北洋军阀的混战而短暂提升,吴佩孚第一次直奉战争胜利之后志得意满,以坐落于洛阳的直系西工兵营为军事大本营,以西工巡阅使属遥制北京,大有“虎踞洛阳中州,会八方风雨”的气势,洛阳城也因此一度成为了河南省会所在。
公元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一度将洛阳定为中华民国行都所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河南省政府再次进驻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便在洛阳指挥抗战。洛阳,这个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在战争中依然扛起了民族的脊梁。
▲图/鲜为人知的洛阳保卫战
然而,浴火的洛城在涅槃之后并未获得重生,建国之后的洛阳并没有获得希望中的新生,取代它与开封崛起的新城是火车拉来的郑州,这个坐落在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交叉口的交通枢纽,在工业时代,从一个小县城异军突起,迅速将身边两个历史悠久的老大哥甩在身后。而身处群山包围之中洛阳,却只能在热火朝天的铁路时代里暗自惆怅。
1954年,随着一五计划如火如荼的进行,郑州正式成为河南省省会,新崛起的小兄弟不仅占据了平原广野,更把洛阳盆地东部,原属于洛阳管辖的巩县与登封两县收入囊中。至此,洛阳不仅丧失西部门户,更丧失了东方虎牢与嵩山所在的关口之地,成为了一个孤处盆地内缘的普通地级市。
▲图/郑州的西扩
进入二十一世纪,郑州作为中部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巩固,西安在西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中恢复了生机。然而,徘徊于中西部之间的洛阳,却成为一个不知所措的局外人,空有千年古都的繁华光辉,却找不到融入新时代的良方,只能在对古代建筑的不断复建中,重温自己当年的荣光。在龙门西山之上,那尊以武则天为原型的卢舍那大佛,似乎也在注视着她曾经神都的风光。
走在丽景门下的古街上,看到各色千年老店的招牌摇曳风中,洛阳城,就像那锅充盈着五味的不翻汤,翻滚着历史的过往。或许终有一日,这个被中国历史凝视的城市,能够再度绽放千年古都的荣光。
▲洛阳龙门东山北麓·安菩夫妇墓,天王俑
(来源:凤凰网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