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热点>>诗意江湖>>正文
文化热点

若他不曾年少沉海 会不会吟出另半个盛唐来?

2019年09月23日 15:21 郦波 点击:[]

 在“初唐四杰”中,王勃向来是排第一的。杜甫那首《戏为六绝句》(其二)诗中亦是如此。

 但是在当时,杨炯说过一句话,叫“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就是说,杨炯的心里有些不服王勃。至于他说愧在卢照邻之前,或许只是一句客气话,是一句托词,而不服气身居王勃之后,可能才是他的心里话。

 我们先来看看王勃的诗吧,一起欣赏一下他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云: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历来被当作王勃的豪情之作。杨炯《从军行》中,其实也充满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壮志豪情,那么王勃的豪情和杨炯的豪情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都认为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篇气象雄浑,境界阔大。

 “城阙辅三秦”,其实是说城阙以三秦为辅,这里的城阙当然是指唐代的京师长安城,而陕西的八百里秦川是故秦国之地。秦末农民起义时项羽破秦,把关中一分为三,分给秦国的三个降将,所以又称三秦之地。而“风烟望五津”呢?古人折柳送别,大多在江边送行,顺江流远望,风烟在眼。五津是指岷江的五个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说文解字》说,津,水渡也。诗人以五津代指岷江,又以岷江泛指蜀川。

 不过,首联虽然气势雄浑,对仗工稳,但这种雄浑、工稳却依然是送别诗的标准套路。那么,他的这位友人要去哪里呢?要去蜀州任少府之职,五津就是这位杜少府要去的地方。所以王勃说,从我们站立的地方,到你要去的远方,我的目光会一直追随着你的身影,随着你渐行渐远。这就是友人之别啊!

 因此,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之后诗人直抒胸臆,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请注意,这里的颔联和后来我们看到的盛唐、中唐、晚唐时期标准的五律不太一样。就格律诗中的五律、七律而言,一般首联、尾联可以不必那么对仗,但是颔联、颈联一定要工稳对仗,而王勃却没有那么讲究。“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和你一样,为什么离别时心中都有着无限的情谊?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有着同样的命运。首联的对仗极其工稳,而谈及雄浑景物背后的离别之情,王勃却只是随着心意率性道来。这固然看出初唐时期的律诗,在格律规范上还不像盛唐、中唐那样严谨,同样也可以看出王勃创作的别具特色。这样一来,也就为第三联的奇峰突起、横空出世,埋下了伏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在这世上还有你这样的知己,纵是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这是何等的格局与胸怀,这是自《诗经·燕燕》以来,千古离别诗中忽然闪现的一种超越离别之悲的昂扬的最强音。这种气势已经不只是王勃的气势,这种格局已经不只是王勃的格局,这种昂扬也已经不只是王勃的昂扬。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气势、格局与昂扬,其实是在呼唤一个胸襟无比阔大的盛唐的出现。

 放眼唐代的发展历程,王勃的这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伟大之处在于它就是王勃借以打开盛唐气象的那把钥匙。从此,一种叫作唐诗的歌唱,一幅叫作盛唐气象的历史画卷,在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后渐次展开。

 比之王勃的豪放,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固然也雄健豪放,但是它体现的是文人的健儿姿态,是儒生投笔从戎的刚健豪迈,是个体的精神面貌。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却是为整个时代张目,为紧接着而来的盛唐开启了大门。因此,若以在诗史上的地位与价值论,杨炯自己固然“耻居王后”,但比之王勃的天纵奇才,尤其是把握时代的命脉与节奏、实现与紧接而来的盛唐时代的共振这一点上,杨炯确实是要稍逊一筹的。

 然而可惜的是,命运并没有眷顾这样天才的王勃。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承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来,是与友人共勉,我们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学那小儿女态,不要悲伤,不要泪湿佩巾,要以人生的志向相互期许,在天涯若比邻的人生里书写各自的辉煌。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然而,这个少年天才接下来的命运却是“多歧路,今安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应该作于他十七岁到十九岁之间,正是他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

 王勃出生世家望族,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六岁便能诗文,世人目之为神童。王勃十四岁的时候即上书朝廷右相,抨击穷兵黩武的朝政“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勒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连唐高宗都觉得眼前一亮。十四岁的王勃即为朝廷破格录用,拜为朝散郎。可以说,十四岁到十九岁之间的王勃意气风发,他的才情、他的创作,都在为盛唐气象的到来打开大门。

 可是人生在世,稍不留神便会乐极生悲。王勃因才华横溢而被沛王征为侍读,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凑了不该凑的热闹。也许是为了助兴,王勃为沛王斗鸡写下《檄英王鸡》一文。那时贵族公子以斗鸡为乐,本是常态,更何况是高宗的儿子们。但王勃以朝廷与世人推崇的文采,以檄文之体来写斗鸡之文,确实有些不太检点。看了这篇《檄英王鸡》之后,本来脾气不错的唐高宗也大发雷霆,认为王勃不怀好意,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于是把他革除官职,逐出王府。无意之间,王勃用自己的才华为自己的命运挖下一个深坑。他无奈地跳入自己挖下的坑中,独自饮下命运的苦酒。

 正是因为这篇《檄英王鸡》文,王勃昂扬的人生命运从此急转直下。

 王勃先是在蜀中游历,虽仕途不顺,但才名正盛,愈发名扬天下。到了咸亨三年,王勃在友人的帮助下,谋得虢州参军之职。任职期间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王勃先是将他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居然进退失据,将曹达灭口。事发之后,王勃被判死刑,好在遇赦没有被处死。当然,学界也有观点认为,是有人嫉妒王勃的才华故意陷害他。但不管真相如何,在倒霉的命运面前,王勃已经尽显窘迫之色。不仅王勃自己,这件事还连累了他的父亲。就因为王勃之罪,其父被远贬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河内,去做县令。

 上元二年,身为孝子的王勃一因愧疚,二因思念,决定出发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的时候,因缘际会,已是沧桑满面的王勃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成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可是,就像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不能挽回他多舛的命运,千古不朽的《滕王阁序》也不能改变他前路的悲凉。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想来他也愿像宗悫,像太白那样,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惜“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王勃的命运着实让人扼腕叹息。就在写下《滕王阁序》的第二年秋天,王勃由广州渡海远赴交趾,途中遭遇不幸,落水后惊悸而卒,时年仅二十七岁。

 我常想,如果命运能够稍稍眷顾一下天才的王勃,大唐会不会出现两个李白呢?如果不曾写那篇斗鸡文,如果不曾情急之下杀官奴,如果不曾明月不归,沉于碧海,那么已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已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以他的学识、才情,会不会秀口一吐,早就吟出半个盛唐来呢?

 人生的命途真是“多歧路,今安在”!

 好在王勃之后还有李白,好在王勃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经先声夺人,宣告了盛唐的到来。

来源:凤凰国学

上一条:《白鹿洞书院揭示》——一篇南宋校规的恒久魅力
下一条:豪侠任性如李白 这一句诗却道出人生悲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