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热点>>诗意江湖>>正文
文化热点

唐诗故事:太宗骗《序》

2019年11月18日 11:33 陈友冰 点击:[]

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

辩才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答辩才探得“招”字
萧翼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
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

  这两首唱和诗的作者一是朝廷显贵萧翼,一是山中老僧辩才,两人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如何聚到一起,而且互相唱和,这当中有个生动曲折的故事。故事所涉及的又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千古一帝唐太宗。

       《兰亭序》又名《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为当时一批风流人物在兰亭雅集创作的诗歌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言。兰亭,位于绍兴古城西南约13公里处的兰渚山下,地理位置正好处于绍兴平原、水网地带与丘陵山区的接缘之处,山地景观与水乡风貌得到充分而和谐地体现,因此,早在1600多年前,这里就是非常有名的风景游览地。古人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祈求平安,常在水边组织修禊仪式,同时作为一种水边嬉戏的游乐。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四十二人在此修禊,组织“曲水流觞”活动。曲水流觞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击鼓传花式的即兴娱乐:淌水的小溪中有许多“港湾”式的小曲,从上游漂下的觞停在谁面前的“港湾”中,谁就得使出自己的绝活,或者事前约定的节目。王羲之等文人雅士们约定的活动是即兴作诗,诗不成就得罚酒。当时参与修禊的四十二人中,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袁峤之等十一人各赋诗二首。郗昙、王丰之、华茂、庚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华平、桓伟、王玄之、王蕴之、王涣之等十五人各得诗一首。王羲之之子九岁的王献之等十六人诗句不成,各各罚酒三觞以助兴。王羲之将已成之诗汇编成集,并应众人之邀,乘着酒兴用绢纸、鼠须笔为兰亭集作了一篇序文,计28行,324字,世称“兰亭帖”。

20141026_001

《兰亭序》(唐中宗时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中描绘了兰亭一带的山水美景,众人曲水流觞等修禊之乐。其中抒发了人生苦短、世殊事异的人生感慨,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情随事迁、及时行乐的魏晋士大夫的人生取向。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通篇文字优美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更值得珍贵的是,他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之作。据说写作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右军亦自珍爱宝重”(何延之《兰亭记》)。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其中的二十一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被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兰亭也因此而成了历代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及其他文人雅士的朝圣之地和江南的著名园林。

20141026_00220141026_004

今日兰亭和王右军祠

  现存的兰亭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移此重建的。有小溪流经此处,称为曲水。临溪有流觞亭,亭旁有王右军祠,祠内正殿中有王羲之像,内有墨华池、墨华亭,两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临王羲之书法的石刻。流觞亭后有御碑亭,内立有清康熙书兰亭碑一块。亭前30米处为鹅池,中立有刻有“鹅池”两大字的石碑一块,相传为王羲之书。祠内陈列有唐中宗时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代摹本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献之的后人。安西成王谘议王彦祖的孙子,庐陵王胄昱之子。与兄王孝宾俱出家为僧,俗号永禅师。智永继承乃祖的书法技艺,居住在家庙永欣寺阙阁上临帖,用废掉的秃笔头就放在大竹簏里,每个竹簏可以放上一石多笔头。他在阁上呆了三十年,临得楷书、草书千字文有八百多本,浙江东部名寺院都赠送壹本,现在保存下来的,仍值数万钱。智永活了近百岁。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是南朝梁代司空袁昂之玄孙,法号辩才,生卒年及籍贯履历均不详,大约公元610年前后在世。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每临智永禅师之书法,逼真乱本。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在所寝方丈“梁上凿其暗槛以藏《兰亭序》,从不示人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

  但是,这幅被辩才藏在屋梁暗洞中,从不示人的王羲之《兰亭序》手稿,后来怎么落到唐太宗的手中,甚至被唐太宗作为最珍贵的殉葬品入藏昭陵,这中间就有一个传奇故事。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详细地记述了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全过程,及此序尔后的收藏、传世,直到到唐太宗如何派萧翼骗取《兰亭集序》,以及御命临摹、著录、殉藏于唐太宗昭陵这一完整过程。其记中说:

  《兰亭集序》是东晋右军将军、会稽(今绍兴市)内史、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羲之(字逸少)所书写的诗序。王右军出生于世代贵胄之家,又是当代风流潇洒的名贤,他喜爱山水,尤其善于书法,特别是草书和隶书。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春末,三月三日上巳节这一天,身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太原的孙统承、孙绰兴、广汉的王彬、陈郡的谢安、高平郗昙、太原王蕴、僧人释支遁以及自己的未成年孩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等四十一人,来到兰渚山下溪流边,举行除灾求福、清除不祥的祓(fú)禊(xì)祭祀。在众人诗成之后,王羲之挥毫作序,并在鼓乐之中书写。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书体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其中的“之”字最多,有二十多个,每个“之”字都变换一种写法,没有一个是相同的。书写时像有神灵相助。等他酒醒后,他日再书数十百本,没有一本有祓禊时所写的那本那样好。王羲之本人也将这本《兰亭集序》视为至宝。

  王羲之去世后,这本《兰亭集序》传给了子孙。到第七代孙智永,他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献之的后人。安西成王谘议王彦祖的孙子,庐陵王胄昱之子,陈郡谢少卿的外孙。与兄王孝宾俱出家为僧,俗号永禅师。智永继承乃祖的书法技艺,居住在家庙永欣寺阙阁上临帖,用废掉的秃笔头就放在大竹簏里,每个竹簏可以放上一石多笔头。他在阁上呆了三十年,临得楷书、草书千字文有八百多本,浙江东部名寺院都赠送壹本,现在保存下来的,仍值数万钱。智永的哥哥王孝宾后来改名惠欣。兄弟俩初出家时,住在会稽嘉祥寺,这里原是王羲之的旧宅。兄弟俩为了祭扫王羲之等祖坟的方便,因而移居该寺。并在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置地作为王羲之以及羲之叔叔王荟以下诸先人的墓园。梁武帝赞赏惠欣和智永两兄弟均能崇尚佛教,将他俩居住的寺庙以兄弟俩命名,赐名“永欣寺”。此事见于《会稽志》。智永在永欣寺临帖的阙阁,至今仍在。智永活了近百岁。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

  到了唐太宗贞观(627—649))年间,唐太宗在治理国家的暇裕之际,特别喜欢书法。

  尤其酷爱王羲之的字,临摩右军真、草书帖,几乎将王羲之的法帖都购置全了,唯独没有王羲之最著名的《兰亭集序》。太宗到处寻找这个法帖,后来知道在智永的徒弟辩才那里。于是。降旨将辩才请到宫廷内的道场供养,恩惠赏赐甚多。几天后,才问道《兰亭集序》的下落,劝说利诱,各种方法都用尽了。但辩才却坚称:“往日侍奉智永师时,确实见到过《兰亭集序》。但自从智永师去世后,又经过丧乱该帖就遗失了,现在不知在何处”。太宗既然从辩才那里知道《兰亭集序》的下落,只好将辩才放回会稽。但后来在细加打听,得知该法帖确实就在辩才处。于是又下令将辩才送回大内,重新盘问《兰亭集序》的下落,这样反复搞了几次,辩才则始终坚称不知其下落。太宗只好对左右侍臣们说:“我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其中却独独缺少他最著名的书法《兰亭集序》,我真是白天黑夜都在想着这部法帖。辩才已经年老,《兰亭集序》放在他那里也没有什么用。你们能不能找到一个聪明人,用个巧妙的办法将《兰亭集序》拿到手”?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前奏曰:“臣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之曾孙。现住在魏州莘县。此人以才艺自负,又精于计谋,派他担当此任,必定能拿到《兰亭集序》”。太宗于是诏见萧翼萧翼说:“如果以官府的身份去,一定还是不能得到,我请求以私人的身份去,但需要王羲之父子的其它两三件书帖”。太宗给了他所要的书帖。

  于是萧翼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和帽子,在湖南湘潭搭上商船来到山阴永欣寺。萧翼穿着又宽又长的黄色长衫,打扮成一个很潦倒的山东书生模样,选择太阳快落山进寺,缓步而行,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观看寺中的壁画。当他来到辩才的寺院时,故意停步不前。辩才见这位气宇不凡的游客,便上前施礼问道:“何处施主光临寒寺?”萧翼彬彬有礼上前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卖完蚕种顺道游历圣寺,在此遇上大师,真是三生有幸!”两人一番客套之后,话语间就很投机。辩才将客人请到房内,两人一起下围棋、抚琴,做投壶游戏、横槊赋诗,谈说文史,意甚相得。辨才说:“两人之间,有的到年老了还像刚认识那样生疏;有的则一见如故。我俩今后可不拘形迹”。于是留萧翼在寺内过夜,并摆上了美酒、药酒、水果招待萧翼。“缸面”是一种新酿的好酒,河北人称瓮头酒。可见辩才此时内心的高兴。一阵欢饮之后。便开始赋诗。辩才首先用“来”字韵吟成一首五律,题为《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诗云: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诗题上说的“缸面酒”本意为浮在酒缸面上的那层酒。此处指初熟的黄酒,这种黄酒向为浙江省绍兴市之特产;“款”即款待、招待;“探得来字”,这是作旧体诗的一种创作方法,即先用抽阄来指定所用韵脚,“探得来字”即拈得诗韵“来”字,诗中即押“来”字韵。诗中表达对新近结识的朋友的欣喜之情。诗中描绘两人在深夜抚琴、月下共同吟唱的相知相许,以及由于新知的到来是自己早已枯寂的心泉又得到了生命的甘露。诗写得很是绵密深沉,更充满喜悦之情。由此可见,这位老僧平日多么寂寞,多么信任朋友,有多么善良。然而,这位姓萧的朋友别有用心,有为而来,却是这位老僧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萧翼也和了一首,题为《答辩才探得“招”字》,诗云: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
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

  针对老僧的热忱和坦诚,萧翼也尽量套近乎:开头两句写两人初逢情景,感谢老僧盛情招待。接下来两句“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则在“邂逅”上做文章。“邂逅(xièhòu)”,不期而遇,偶然相逢,意思是说虽然天阔地远,两人偶然相逢,但心心相映,宛若旧时相识一样。最后四句“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则针对老僧感谢客人给自己孤独的生活带来慰藉道出自己的感激之情:美酒相倾,是自己浮躁的心态得以止息;我往日也像只失群的孤雁,今日在您这里得到了慰藉。

  两人互相感激,心心相通,真是相见恨晚。两人通宵欢饮,直至天明,萧翼方告别而去。临别时,辩才对萧翼说:“希望檀越有空时便来小寺相叙”。“檀越(tányuè)”,梵语,僧人称布施者为檀越,又称作檀越主,后来作为僧人对香客的通称。不久,萧翼果然携酒往访,两人又一起饮酒赋诗,如此往复多次。两人诗酒为务,不分彼此,过了十天半月。一次,萧翼带了名画梁元帝的《职贡图》给辩才观赏,师嗟赏不已。《职贡图》是一幅反映境内的少数民族上层向中国皇帝进贡的纪实图画。梁元帝名萧绎,字世诚,武帝萧衍第七子聪慧好学,擅长书画,冠绝一时。南朝陈姚最评价萧绎说:“学穷性表,心师造化,足使荀最、卫协搁笔,袁倩、陆探微韬翰。”可惜传世作品仅有《职贡图》,且已残缺。萧绎流传下来的画作《职贡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职贡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水平,成为了解南朝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亦是真实记录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萧绎的《职贡图》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绢本,设色,纵25cm,横198cm。辩才看了《职贡图》后,感叹不已。对萧翼的身份和艺术水平,更加深信不疑。萧翼趁机将话题引到书法上面来。萧翼说:“弟子的家门皆喜欢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我自幼便沉溺于其中。至今还有几幅二王法帖带在身边”。辩才高兴地说:“明天请您带来给我看看”。

  第二天,萧翼如期前往,将二王的几幅法帖出示给辩才。辩才看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贫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萧翼追问是何帖,辩才毫不犹豫说是兰亭帖。萧翼见辩才上了钩,故意装出若无其事地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还会在世呢?一定是赝品。”辩才说:“智永师在世时,对此帖异常珍惜。临死之际,亲自交给我保存。交给我时有关手续皆在,哪会有偏差?你明日可以来亲自验看”。第二天,萧翼来后,辩才亲自从屋梁上的洞内取出《兰亭集序》让萧翼验看。萧翼为了打消辩才的戒备,故意找其中瑕疵,对辩才说:“你看,这不证明是赝品吗?”于是两人争论不休。辩才见萧翼不看好此帖,便不戒备。不再将它放回屋梁上的洞内,将它和从萧翼那里借来的几幅二王法帖一起放在桌子上。辩才此时已八十多岁,每日还在窗下临摹二王法帖及《兰亭集序》数遍,其老而笃爱二王书法到了如此地步。

  自此以后两人又多次往来,僮仆们也很熟稔对萧翼不加猜疑。有次辩才外出到灵汜桥南严迁家去做家斋,萧翼私下来到辩才房前,对辩才弟子说:“我将一块帛子遗忘在辩才师房内的座位上”门童为萧翼打开房门,萧翼于是将桌上的《兰亭集序》以及太宗交给他的二王法帖拿在手中,迅速赶赴官方的永安驿,告诉驿长凌愬说:“我是御史,奉太宗敕命来此,有太宗手书的敕令,你快去报知当地都督齐善行。”齐善行即是隋末大起义中号称夏王窦建德的妹婿,在伪夏王之时为右仆射,由于听从黄门侍郎庐江节公及隋黄门侍郎裴矩的建议,举国归降我大唐,因此保住大好仕途,被授予上柱国,又被封为封真定县公。齐善行闻讯后,飞马·飞快前来拜谒。萧翼向齐善行宣示太宗旨意,将自己来此的缘由经过一一告诉了齐善行。

  善行立即派人传呼辩才,此时辩才仍在严迁家中,还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什么原由。善行派遣的差人又告诉辩才,说是侍御要见他。等到辩才来到都督府,才知道这位御史就是常来他房中叙话的书生。萧翼告诉他:“我奉旨前来取《兰亭集序》,现在《兰亭集序》已取到了,所以请老师父前来作别”。辩才听完此言,一下子晕了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

  萧翼迅速从永安驿出发赶往京都。向太宗皇帝上奏。唐太宗非常高兴,夸奖房玄龄举荐得人,赏彩色锦缎千段,将萧翼提拔为员外郎,官衔升为五品。又赏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将瓶和碗内都装满珍珠。又从御马中挑出两匹好马,配上宝装鞍辔赏给萧翼,又赐给他庄宅一座。

  太宗开始时恼怒辩才私藏秘籍,隐瞒不报,欲加以刑法。但考虑到辩才年老,不忍加刑,数日后,还赐给他谷物三千石,下令由绍兴所在的越州从当地划拨。辩才不敢将入己用,回去后造一座三层宝塔,非常精丽,放在永欣寺,用以告慰他的老师智永,也用以表示自己的失职歉疚。此塔至今犹存。辩才因此事又惊又怕,愧悔莫及,患了重病,不能吃饭,只能啜点稀粥,一年多便病故。太宗命宫廷供奉中书法家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分别拓印数本,赐给各位皇子,诸王和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患病,卧在玉华宫含风殿。临死前,对儿子高宗李治说:“我想从你那里求一件东西,你是很孝顺的,岂能违背我的心意,不知你肯不肯?”高宗哭着将耳朵附到太宗嘴边听话。太宗说:“我所想要的就是《兰亭集序》,可将它作为陪葬随我一同前去”。太宗去世后,《兰亭集序》及随同太宗喜爱的弓剑等,一同葬入昭陵。现在赵模等人的《兰亭集序》拓本,仍在世的,一本都要值数万钱。至于《兰亭集序》的真本,世上却再也见不到了。

  我曾经担任过左千牛卫一职,当时按官方文书指派到越州去。我乘船度过大海,登上会稽山,探访过禹穴名胜,也寻访过奇书。发现会稽这一带的名僧处士,超过其它诸郡许多倍。方知虞预之著的《会稽典录》中,历代都有著名人物,这是可信的,有历史依据的。其中辩才的徒弟玄素,俗姓杨,是陕西华阴县人,汉代太尉杨震的后人。其六世祖杨佺期为东晋时的叛臣桓玄所害,子孙为了避难,偷偷潜逃到江南来,后来编入山阴籍贯,即是我外婆家的亲属,今日殿中侍御史杨玚一族。武则天长安二年(702),玄素师已九十二岁,但视力、听力都不见衰退,仍然住在永欣寺智永禅师原来的禅房内,亲自向我叙说了上述故事。我在退职之后,将这个故事的前后经过整理了一番。以期盼后来的君子,了解我的心意所在。我将整理出来的这则故事,交给永(彭年)、明(察微)、温(抱直)、超(令叔)等兄弟保存。至于那些对此事感兴趣、想想了解此事始末者,也毫无隐蔽地告诉了他们。此时的时间是甲寅年(公元714年,玄宗开元二年)三月三日上巳节。感慨于当年王羲之等在此日修禊写下《兰亭集序》,因而写下这篇《兰亭记》。当今皇上每有空暇,很关注书法艺术,已达到很高的造诣,其中尤其看重《兰亭集序》。我于玄宗开元十年(722)四月二十七日任均州刺史,蒙朝廷恩准回家乡祭扫祖茔,到了京城后,本准备将寻访得来的上述故事告诉皇上,但因病不能叩见皇上,只得派遣儿子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何永写成文本奏上。某日接到朝廷降旨要何永到日曜门听宣。皇上从大内赐给何永绢三十疋。何永感激天恩浩荡,手舞足蹈。捧着绢回到住宅,让周围的人都分享皇恩,光耀整个街坊。我跼促病榻闻此喜讯,趴在枕头上也高兴万分。面对突然降临的荣宠,我的大病也好了几分。于是将这段经历题于文本之后,以昭示后代。

  以上就是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其中记载了《兰亭序》的全过程,及此序尔后的收藏、传世,直到到唐太宗如何派萧翼骗取《兰亭集序》,以及御命临摹、著录、殉藏于唐太宗昭陵这一完整过程。最后还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以证实。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后人的私人收藏,袁辩才持有《兰亭集序》有文书依据,也是合理合法的。唐太宗凭一己之好,强要不成,又去派人骗取,实在有损一代明君的形象。至于萧翼,利用老僧的坦诚和信任,是在是个超级骗子。老僧后来在惊吓中去世,他实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福田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贵重之物应该是天子居之,这是天经地义的;辩才所为,反倒有欺君之罪。太重不加惩处,反赏赐谷物,倒是宽大为怀的明君行为。所以此事被视为佳话,见于文人笔记和绘画,甚至记于历史典籍《贞观实录》之中。

  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有幅名作《萧翼赚兰亭图》,就是根据何延之《兰亭记》故事而创作作。画中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弟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面上是萧翼向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萧翼赚兰亭图》横宽65厘米,高28毫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20141026_003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唐人刘餗的《隋唐嘉话》也记载有太宗获取《兰亭集序》的故事,不过派出的使者不是侍御史萧翼而是萧翊,其前后情节也多相同:李世民是在高祖武德五年(622)获得此帖,时为秦王,而非即位后的太宗;萧翊是从辩才处求得,而非骗取;太宗死后《兰亭序》归葬昭陵,亦非太宗遗诏,而是中书令褚遂良的建议。其中也缺少何延之《兰亭记》细致的情节和生动的故事性。《隋唐嘉话》云:

  王羲之的《兰亭序》,南朝梁代的动乱中流落在外,到了陈朝天嘉年间(陈文帝年号,560——565)为僧人智永所得到。到了太建年间(陈宣帝年号,569—582),智永将它献给宣帝。后来隋平定陈朝,此帖又被献给晋王杨广,但杨广不甚看重。僧果(汲郡修武人,俗姓赵,名法祐)从杨广那里借去做拓片。后来杨广称帝,也不记得从僧果那里要回来。僧果去世后,弟子僧辩得到这幅法帖。唐太宗为为秦王时,见到此帖的拓本,十分惊喜。乃出高价购买王羲之手书的该帖,但始终没有得到。后来知道此帖在辩师处,便派萧翊到越州从辩才处求得此帖。该帖于高祖武德五年归秦王府。到了贞观十年(636),乃将拓本十本赐给近臣。太宗去世后,中书令褚遂良上奏,认为《兰亭集序》为太宗生前所看重,不可留在世间。于是秘密葬于昭陵。

  刘餗的《隋唐嘉话》与何延之的《兰亭记》内容虽有出入,但一些基本情节是相同的,如:《兰亭集序》民间最后的收藏者是山阴的僧人辩才;太宗非常喜爱《兰亭集序》,千方百计寻去而始终未能得到;最后由太宗派出的使者萧翼或萧翊从辩才处获得;《兰亭集序》最后被秘密陪葬于昭陵。

  这个基本事实也被后来的许多研究《兰亭集序》的资料所证实。到了宋代,御府、定武、会稽、洛阳等地传刻和公私收藏的各种《兰亭》版本,共有一百六十多种,并出现许多研究此法帖和考订不同拓本的专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桑世昌的《兰亭考》和俞松《兰亭续考》。桑世昌(生卒年不详,约1135前后一1210前后在世),字泽卿,号莫庵,淮海(今江苏徐州一带)人,南渡后,其家居天台(今属浙江),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外甥。《兰亭考》原名《久兰亭博议》,共十二卷并有附录《群公帖跋》。此书是最早关於《兰亭序》研究与资料整理的专著。汇集了散见於各种着录、笔记、信札、诗文和题跋中关于兰亭序的记述。书后附录的《群公帖跋》,虽经高似孙删改,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兰亭续考》,二卷,为续《兰亭考》而作。作者俞松,字寿翁。所录内容均为两宋人物就《兰亭》诸本所作题跋。其题跋与《兰亭考》基本不重出,特别是李心传跋语多及史事,可补史缺。上述两本专著都确切记载了《兰亭序》真本为温韬发掘昭陵时所毁。温韬是五代后梁时代耀州节度使,也是专门盗取唐朝皇陵的盗墓贼。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载,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其中并未提到《兰亭集序》,可能该法帖仍藏于昭陵墓室某更隐密之处。

  至于骗取老僧辩才《兰亭集序》萧翼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何延之《兰亭记》中的说法:萧翼把兰亭集序带回长安后,太宗予以重赏。另一是史籍《贞观实录》中的说法:萧翼因骗的兰亭集序而内疚,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贞观实录》虽是史籍,但史学界更倾向于何延之的说法。

(来源:国学网)


上一条:唐诗故事:红叶题诗
下一条:刘邦《大风歌》——胜利者的凯歌

关闭